6.53 樊遲善問【12.21】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12.21》)
楊伯峻:樊遲陪侍孔子在舞雩台下遊逛,說道:“請問怎樣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樣消除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怎樣辨別出哪種是糊塗事。”孔子道:“問得好!首先付出勞動,然後收穫,不是提高品德了嗎?批判自己的壞處,不去批判別人的壞處,不就消除無形的怨恨了嗎?因為偶然的忿怒,便忘記自己,甚至也忘記了爹娘,不是糊塗嗎?”
錢穆:樊遲從遊在舞雩臺之下,說:“敢問怎樣崇德修慝辨惑呀?”先生說:“你問得好。先做事,後計得,不就是崇德嗎?專攻擊自己的過失,莫去攻擊別人的過失,不就是修慝嗎?耐不住一朝的氣忿,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乃至忘了父母家屬,這還不是惑嗎?"
詳解:
孔子的學生中,樊遲是善於提問的一個。他初見孔子時,就幼稚地問老師如何種莊稼。後來的問題就越來越高深了。這次的問題得到老師的高度認可,並且作出中肯回答。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
——舞雩(yu2):舞雩臺,古時求雨的地方。
——樊遲跟隨老師在舞雩台下遊玩,說:
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崇德:提高品德。修慝(xiū tè):這裏指改正隱藏於內心的惡念。辨惑:辨別疑惑,即什麼事不應該做。
善哉問!
——善哉問:問得好。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
——先做事後有收穫,不是提高品德了嗎?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攻:攻擊。其:自己。惡:錯誤。人:別人。
——攻擊自己的錯誤,不攻擊別人的錯誤,不是改正了隱藏於內心的惡念了嗎?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一朝:一時。忿(fen4):憤怒,怨恨。忘其身:忘記自身安危。親:父母。非惑與:不是不該做的事嗎?
譯文:
樊遲跟隨老師在舞雩台下遊玩,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如何消除隱藏於內心的惡念,又如何辨別哪些是不該做的事?”孔子說:“問得好!先做事後有收穫,不是提高品德了嗎?攻擊自己的錯誤,不攻擊別人的錯誤,不是改正了隱藏於內心的惡念了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自身安危,甚至不顧及父母,不是不該做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