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人性天道不可得而聞【5.13】
2024-06-08 11:59:58
  • 0
  • 0
  • 0

9.11 人性天道不可得而聞【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5.13》)

楊伯峻: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聽得到;老師辟於天性和天道的言論,我們聽不到。”

錢穆:子貢說:“先生講詩書禮樂,是可以聽到的。先生講性與天道,是難得聽到的了。” 

詳解:

孔子教學生,不像現在老師採用的填鴨式的,而是啟發式的。

孔子在4.14《啟發以時》裏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還沒有發奮努力經過獨立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說明時機未成熟,我就不去啟發他;舉房子一個角做例子,不能反推到其他三個角的人,也是時機未到,我就不重複舉例了。

用填鴨式教育出來的學生,腦筋是死的,用啟發式教育出來的學生,腦筋是活的。腦筋活,才能開悟,才能舉一反三,才能融會貫通。

本章子貢提出了對人性和天道如何感悟的問題。

子貢曰:

——子貢:孔子學生,口才好,善於經商。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老師。文章:指老師平時講課的內容,如仁義禮智信。得是得明白的意思,聞是聽。得而聞:能夠聽得明白。

——老師關於仁義禮智信等內容,我們平常能夠聽得明白。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言:關於……的內容。性:人性。

——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內容,我們卻聽不明白。

其實,孔子有講過人性和天道,只是大多數人無法理解。

孔子在1.13《習分善惡》裏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單純針對人性來討論辨別其善惡,就會互相糾纏在一起,混沌不清啊;只有通過實踐來檢驗人的善惡,才可以分得一清二楚啊。

這是孔子學識深厚的體現,孔子不說人性本善,也不說人性本惡,只說人性本無善惡,全靠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

孔子在1.3《大道無言》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你看看那上天,他说话了吗?四季在变化,万物在生长,上天说过话吗?

这里的天,就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要通过反复实践归纳总结才能明了。

孔子对曾参和子贡都有讲过道。

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4.15》)

孔子对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为什么平时多讲仁義禮智信而少讲人性和天道?因为仁義禮智信比较具体,同学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人性和天道比较抽象,同学们难以理解,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思想开悟了才能有所体会。其实道就是自然规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使孔子讲的仁义礼智信,也是以道一以贯之的,只是子贡还没有开悟,道在身边却熟视无睹罢了,所以孔子说他是器,是一个瑚琏,一个珍贵的祭祀用品。

后来,孔子将自己对道的感悟写成《易传》供人们自己学习研究。

本章记述了子贡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人性天道不可闻,听不懂,说明对人性和天道的理解是需要悟性的。

译文:

子贡说:“老师关于仁義禮智信等方面的內容,我们能够听得明白;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方面的内容,我们却听不明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