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 齋戒之禮【10.7、8、9、10、11、12】
2024-06-13 20:40:17
  • 0
  • 0
  • 1

9.22 齋戒之禮【10.7、8、9、10、11、12】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論語·鄉黨10.7》)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論語·鄉黨10.8》)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論語·鄉黨10.9》)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10.10》)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黨10.11》)

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10.12》)

楊伯峻: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當吃食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吃。席上肉雖然多,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買來的酒和肉幹不吃。吃完了,薑不撤除,但吃得不多。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吃了。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雖然是糙米飯小菜湯,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恭恭敬敬,好像齋戒了的一樣。

坐席擺的方向不合禮制,不坐。

錢穆:

遇齋戒時,必有特備的浴衣,用布為之。齋時必改變日常的食品,又改變日常的居處。

吃飯不因飯米精便多吃了。食肉不因膾的細便多食了。飯食因濕傷變味,魚爛了,肉腐了,都不吃。色變了,也不吃。味變了,也不吃。煮的生熟失度,也不吃。不當時的不吃。割的不照正規的不吃。調味之品不合適的不吃。案上肉品雖多,不使吃的分量勝過了五穀。只有酒,不加限制,不及醉而止。只做得一夜的酒,外面街市上賣的肉脯,都不吃。吃完了,薑碟仍留著不撤,但亦不多吃。若赴公家助祭,所得祭肉不過夜,便分頒於人了。自己家裏的祭肉,不出三天,也必吃完分完,過了三天,便不吃了。食時寢時都不言語。即使是粗飯,菜湯,瓜類,臨食前也必祭,而且必其貌肅恭,有敬意。

 坐席沒有端正,不坐。

詳解:

古時齋戒主要用於祭祀、行大禮等嚴肅莊重儀式之前,以示虔誠莊敬。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齋”來源於“齊”,主要是“整齊”,如沐浴更衣。戒主要是指戒遊樂,比如不與妻妾同寢,不從事娛樂活動。祭祀主要是祭拜天地和祖先,行大禮主要是頒佈國家的政策、法令和施政方案。實際上領導者是通過齋戒、祭祀和行大禮表示對民眾的虔誠莊敬的心意。

齊,必有明衣,布。

——齊:齋戒。明衣:齋前沐浴後穿的乾淨的浴衣,是用葛布做的貼身的衣服,使身體幹爽。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變:改變。食:飲食。居:居住。遷:搬移。坐:地方。

——齋戒一定改變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

——齋戒居住搬移地方,是因為不和妻妾同房。

——齋戒飲食改變如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糧食。厭:饜足,吃得太飽。不厭:不飽食。精:指舂得精細。膾(kuài):指切細的魚或肉。

——吃飯不因飯米精便多吃了。食肉不因膾的細便多食了。

食饐而餲,但餒而肉敗,不食。

——饐(yì):食物放置時間長了。餲(ài):變味了。餒(ni):魚不新鮮。敗:肉腐。食:吃。

——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

色惡,不食。

——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

臭惡,不食。

——食物變味了,不吃。

失飪,不食。

——烹調不當,沒煮熟,不吃。

不時,不食。

——不合時令的不新鮮的食物,不吃。

割不正,不食。

——肉烹飪好放在案幾上,分而食之,割截都有一定的規則,如果不按規則割截,則被視為失禮,所以不吃。

不得其醬,不食。

——沒有相配的醬,不吃。

——比方說,生魚片一定是蘸(zhàn)芥末醬吃。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吃飯要以穀物為主,不能讓吃肉的量超過吃穀物的量。

唯酒無量,不及亂。

——喝酒是為了大家聚會活躍氣氛,所以沒有嚴格的限量,但是以不喝醉為底限,免得出現醉酒鬧事之亂。

沽酒市脯,不食。

——沽酒:做得不好的酒。市脯:街上買來的幹肉,不知來源,不吃。

不撤薑食,不多食。

——因薑可以提神卻倦,故不撤,但不多吃。

祭於公,不宿肉。

——國家公祭的肉時間比較長了,所以不能再過夜,便分頒於人了。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家祭的肉,放置時間不能超過三日,到時分給大家。如過了三日,肉可能壞了,所以不能吃了。

食不語,寢不言。

——吃飯時不交談,睡覺時不討論。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齊如也:嚴肅敬重的樣子。

——即使是粗飯,菜湯,瓜類,臨食前也要祭拜祖先,而且必須發自內心的尊敬。

——孔子對飲食的要求即使是從今天健康衛生的角度看也很有道理,對於人們的健康安全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這種生活知識通過禮節禮規得以代代相傳。

席不正,不坐。

——齋戒時,坐席沒有端正,不坐。

本章記載了孔子在齋戒時的禮儀禮節禮規,體現了孔子對國家大事以及廣大民眾的虔誠和恭敬的心意以及對衛生保健的重視。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是用葛布做的貼身的衣服,使身體幹爽。齋戒一定改變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到離開妻妾的地方。

      

吃飯不因飯米精細便多吃了,吃肉或魚也不會因切的細緻便多食了。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合時令的不新鮮的食物,不吃。分割不合規則,不吃。醬料不配,不吃。肉就是多,也不能吃得超過主食穀類。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能喝醉失禮。做得不好的酒,外面街市上賣的肉幹,都不吃。吃完了,薑碟仍留著不撤,但亦不多吃。若赴公家助祭,所得祭肉不過夜,便分頒於人了。自己家裏的祭肉,不出三天,也必吃完分完,如過了三天,便不吃了。吃飯和睡覺時都不說話。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瓜類,吃飯前也要祭祖,而且必須發自內心的尊敬。

齋戒時,坐席沒有端正,不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