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 知其不可而為之【14.38】
2024-06-12 20:09:49
  • 0
  • 0
  • 1

9.19 知其不可而為之【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14.38》)

楊伯峻: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道:“從哪兒來?”子路道:“從孔家來。”司門者道:“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

錢穆:子路在石門外宿了一宵,黎明即趕進魯城,守門人問他:“你由何方來?”子路對道:“自孔氏來。”守門人說:“嘎!那人呀!他是一個明知幹不成而還要幹的人呀!"

詳解:

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如果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就等於承認凡事無須堅持,遇到困難只管放棄,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那麼就不會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孔子何嘗不知道“克己複禮”任重而道遠,但仍然堅持周遊列國,孔子不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不做,而是因為應該做,就去做。孔子“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皆因諸侯私欲膨脹,為擴張領土而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不惜將百姓推進戰爭火海,所以孔子痛恨他們(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論語·憲問》)

孔子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伏羲的《易》道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人之道“仁道”而貢獻力量。整理了大量古代典籍文獻,繼承發展了華夏傳統文化和道德。

孔子深知,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使命。晨門知世之不可為,而以譏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為而為,正是一種使命感使然。眼看著諸侯你爭我奪,兄弟相殘,戰火頻發,山河破敝,黎民遭殃,難道孔子可以袖手旁觀坐視不救嗎?晨門一言而孔子聖心若揭,封人一言(《論語·八佾》“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而天心千古不爽。

子路宿於石門。

——子路:孔子學生。宿:過夜。石門:魯國一個外城門。

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晨門:早上守城門的人。奚自:從哪里來?自孔氏:從孔子那裏來。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守門人說:“是那個知道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本章記錄了子路與守門人的對話,從側面反映了孔子一生堅持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

譯文:

子路回到魯國城門已經關閉,就在石門外過了一夜。

早上守門人說:“你從哪里來?”

子路說:“我從孔子那裏來。”

守門人說:“是那個知道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